副业的作用,副业_意思?


人生定位、事业选择和命运

“我从哪里来?我是什么?我到哪里去?”这些有关命运的问题,据说是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命运,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哪怕你不思考,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可能要问庄子了)。

思考也罢,不思考也罢,谁也摆脱不了命运的纠缠,你如何度过一生,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本身就是你的命运。

今天我们聊一下,每个普通老百姓,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人生定位。前面聊过,经济学中,人们获得收入以后,基本选择无非就是投资和消费,“投资还是消费,那是个问题!”。

面对人生,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得做出选择,还是老套路,不选择也是选择,选择的基本方向也就是人生定位。

人生定位,是个高大上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谋生,所谓人生定位,只是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谋生手段中的所选择的主要方向而已。

谋生这个词,各地说法不同,有的地方叫“讨生活”,有的地方称“搵两餐”(粤语),老外更绝,直接是:“make living”,说法尽管不同,但内在的含义是相同的。

名门望族、百万富翁,用大手段谋局,指点江山,叱咤风云,要么不捞,要捞,就是整个世界,大概就是“捞世界”这个词的来历。

升斗小民、工薪阶层,用小手段谋生,谨小慎微,柴米油盐,老婆孩子热炕头,讲究的是活着就好,可能就是“过日子”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脱离现代社会完成独立地生活,我们的事业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也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方向。

现代经济体系的原始出发点是投资,投资者投资以后,创造者利用投资所创造的基础条件(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造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当然,作为一个生命体,人的存在是参与所有其它活动的基本条件,大家经常讲,人的健康是1,其它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要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消费,吃穿用住、柴米油盐,在这个世界上,谁也离不开消费。

前面已经强调过,投资和消费,投资是主要矛盾,是经济列车的动能,是第一位的;消费尽管必不可少,但还是次要矛盾,是经济列车的乘客,是第二位的。

依据投资和消费的基本方向,消费是每个人没有选择的,是人就必须消费,不消费也就做不了人了。而投资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投资是一种命运,选择不投资就是另一种命运。

删繁就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人生定位,无非就是四种选择。第一,出钱投资,做投资者。第二,出力投资,做创造者。第三,打工谋生,做打工者。第四,游手好闲,做“二流子”。

第一种人生定位是出钱投资,做投资者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用资本创造财富,投-创-分-留是四个最基本经济环节,用资本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是真正的体系内循环,价值投资就是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永恒矛盾是大生产和小资本的矛盾……,前面几乎所有的讨论都围绕一个中心:资本。

投资活动是所有现代经济活动的原始出发点,没有投资,就没有现代经济活动,这里,就不再反复强调了。

因此,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首要的人生定位就是出钱投资,成为一个投资者。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是需要突破思想障碍的,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基于农业文化思维、计划经济思维的,可能一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也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一点。

有些人,成年以后,基本的人生定位就是在资产市场、在金融市场出钱投资,把出钱投资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成为职业投资者。赫赫有名的巴菲特、达利欧、索罗斯等等,走的就是这种人生道路。

授课时,本人经常喜欢讲一句话,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投资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研究如何用资产在虚拟经济(后续讨论)中间为投资者(自己和别人)赚钱。

金融学和投资学,培养的是专业的资产投资者,出钱投资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要成为成功的专业投资者,需要一些其他人不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传统的吃苦和能力在专业投资中不再重要,投资成功,主要靠的是智慧,靠的是眼光,靠的是思想。

把握趋势,看清潮流,抓住机会,出手要狠,关键时候,几次交易可能就把一辈子搞定了,实现了财富自由。当然,出钱投资一定是个高风险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成功,这个世界就没有穷人了。

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专业投资者,只能成为非专业投资者(业余投资者),投资是一种主业以外的“副业”,是业余活动。

非专业投资者也是投资者,也要培育基本投资素养和能力,依据投资的基本规律和准则,遵守投资纪律(特别重要),才有可能通过投资活动赚钱获利,用“副业”补主业,度过幸福的人生。

本人经常强调,“有条件,自主创业,没条件,搞好副业”,“每个人都需要学一点金融学和投资学”,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人生定位是出力投资,做创造者

这里,已经无需赘言,经济列车动能主要来自投资活动,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出钱投资和出力投资。除了出钱投资的投资者,第二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就是出力投资的创造者。

这里,首先必须解释“创造者”的基本含义,为什么不用传统的定义“创业者”,而别出心裁另外用一个陌生的新名词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有其特殊的含义。

第一,创造者不等于创业者,创造者的基础条件是能够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等创造性劳动。

主要强调,创造性劳动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创造性劳动,创业活动是很难真正取得成功的,即使短期凭运气侥幸赚了一点钱,当运气离开时,还是会把以前所赚的那点钱吐出去的。

许多企业家几十年所赚的钱,一次大的事件、一次大的冲击,就全部吐了出去,终点又回到起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本人讲课,经常会苦口婆心地说服一些企业家要“学会放弃”(当然,大多数不会听),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不是要大家都放弃创业,而是必须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创业要有基础条件的,有基础条件就继续做,没有基础条件就放弃,这是产业投资的纪律。违反纪律是要被处罚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教训还少吗?力帆、汇源、海航,还有岌岌可危的恒大……。

讲明了,也就六个字“非创新,不创业”,没有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就是盲目创业,连创造性劳动都不存在了,还创什么业呢?纪律很重要!违反创业纪律的代价,是需要盲目创业者自己支付的。

第二,创新者不等于创造者,创造者的基础条件是能够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等创造性劳动,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就是创新者,创新者是成为创业者的基础。

但是,只要创新者不参加创业活动,创新者还是创新者,既不是创业者,也不是创造者。了不起就是一个所谓“金领”,一个高级打工者,一个高级劳动者。

是否有点绕?不明白,就绕,明白了,就不绕了,原来,创新不创业,还是创新者;创业不创新,还是白创业(最终还是失败)。只有创新又创业,才能进行成功的创业活动,于是,创造者=创新者+创业者

简单总结,创业活动中,有两个普遍存在的误区。第一,没有创新能力去创业,导致失败,最后还是浪费了人生;第二,有了创新能力不创业,白白耽误了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耽误了自己的人生。

正在创业的企业家朋友,特别是准备创业的年轻的朋友们,请仔细想一下,你是否具备创造者的条件,不具备创造者的条件,去做一个创造者,本质上是一种鲁莽行为、非理性行为,是一种“努力的蛮干”。

第三种人生定位是打工谋生,做“打工者”

估计许多朋友会非常反感“打工者”这个称谓,为什么那么粗鲁、那么直截了当、那么不近人情?

特别说明,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都是很难听的,好听的往往是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是套路。如果朋友们喜欢“套路”,那本人是一套、一套的,讲“套话”是我的专长,只要不把大家当朋友。既然把各位读者当朋友,我就只能讲“难听的真话”了。

其实,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在打工。公务员在打工,董事长在打工,管理层在打工,员工也在打工。国有企业是打工,民营企业也是打工,当然也逃不了外企,全是打工。

理解“打工者”,同样也只讲最重要的两点。

首先,在经济体系中,劳动已经分化为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的创造性劳动和简单的、一般的、重复的普通劳动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

理解这点特别重要,创造性劳动可以真正意义地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而普通劳动的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的能力在不断退化,不愿意讲,普通劳动已经不能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了,这样太伤人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地承认,普通劳动已经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大量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了。过不了这一关,你的人生定位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只能弱弱地告诉朋友们,现实是很残酷的。

其次,参与了创业活动,进入了创业团队,就不再属于“打工者”范围了。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可以参与创新的创造性劳动者,开始加入创业活动,进入创业团队。

这里,讲一个重要标准,参与创业活动,不是简单理解为自己当老板(后面会分析)。只要你的收入中包含业绩提成、年底分红利润分配,就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参与创业活动,成为创业团队成员了。

只有在收入中只包含工资,在企业平台(后续讨论)上只是“领工资打工”,才是实际意义的“打工者”。最近,本人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打零工”,就是指只是“领工资打工”的劳动者。

理解了“打工者”的概念,大多数朋友就应该理解了,在我们的人生定位中,如果可能有自由选择机会,尽量不要选择做一个单纯的“打工者”,因为选择这条道路的结局已经不言而喻了。

自然,老汉自己也明白,最后,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走的“打工者”人生道路。社会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对他们有必要的人文关怀,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其它,我就不说了,我说了也没用。

注意标题,用了“事业选择”,没有用“职业选择”。含义很明确,选择第一条“投资”的道路和第二条“创造”的道路,属于“事业选择”;选择第三条“打工”的道路,属于“职业选择”

“事业选择”是人生定位的出路,选好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都有好处。“职业选择”不是人生定位的真正出路,选得再好,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自然到了其实本人也不愿意讨论的第四种人生定位。就是游手好闲,做“二流子”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哑然失笑,“二流子”也是一种人生定位?没错!把做“二流子”作为人生定位的人还不少,当然,他们自己是不会承认是“二流子”的。

什么是二流子呢?给一个比较简单的标准,就是无钱有闲。如何解释?收入很低,还有空闲时间,所以是游手好闲。但是,就是不肯努力、不肯奋斗,那就是二流子。

这些人不是不工作的,他们也是在工作,但是,只是满足于一种安逸舒适的工作。收入低,不怕,只要舒服就行,只要上班时间能玩手机就行,他们认为舒适就是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二流子”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鸡汤喝多了,淡泊明志、甘于贫困、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等等。

农业文化思维、计划经济思维,“等、靠、要”思想,“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们就等着大河的水”等等(一套又一套),都是“二流子”的精神支柱,这种鸡汤多喝,一定就成为“二流子”了。

用鸡汤励志也不容易,因为鸡汤量必须充足,还不能变馊,必须经常喝,经常换。讲究的是心态,讲究不争,讲究降低欲望,要求意志坚强,坐怀不乱,心如止水,视金钱如粪土。

特别要警惕,有一种“高级二流子”,主要靠“假大空”、靠“豪华排比句”、靠“天天喊口号”。仔细一想,没有他们存在,老百姓也能活。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离开他们,地球照样转,也许转的更好,只要符合这个标准,那就是“高级二流子”了。

千万别问我是谁?我是不会告诉你的。非要问到底,那我就说是“我自己”,饶了半天,把自己绕成一个“高级二流子”了。

朋友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需要对照一下,你的人生定位在哪里?又要老生常谈啦,视野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判断,判断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原来人生的选择并不难,也就四条路,你走哪条路,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要点:

1.投资者,出钱投资,资本。

2.创造者,出力投资,创新。

3.打工者,打工谋生,劳动。

4.二流子,游手好闲,躺平。

产业的层级和产业升级换代

近年来,经常会有一些在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进行停产清算,然后撤出中国的消息,引起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人们的担心和忧虑,担心外资企业的撤出会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

产业外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是显性的产业外移,就是原来在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主要是指产品加工型企业,对企业进行停产清算,然后撤出中国,把生产基地转移到综合加工成本更低、更适合设立加工基地的地区和国家。

第二,是隐形的产业外移,主要是指原来把加工订单主要发给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的外国公司,开始减少甚至停止把产品加工订单发给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而是把订单转向发放到其它综合加工成本更低、更适合设立加工基地的地区和国家。

两种现象表面不同,实质是一样的,没有本质区别,就是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机会在减少,出口加工业务面临着来自于其它产品综合加工成本更低、更适合设立加工基地的地区和国家企业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本人一直强调一个观点,中国经济不会因为其他任何原因出现根本性下滑,产生无法逆转的困难。人民币汇率,不是根本性问题;房地产泡沫,也不重要;至于所谓的通货膨胀压力,基本上就是吓吓外行人的。汇率问题,房价问题,物价问题,都不会成为压垮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什么原因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根本性下滑?出现无法逆转的困难?那就是大规模的外资撤离,导致大规模产业外移,最后,形成产业(实际是制造业)空心化。

就是对于产业外移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如果不重视,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

今后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可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

第一,改变行业结构”,就是减少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高端产品的生产,形成产品加工的高端制造业,。

这个思路,就是传统的腾笼换鸟的思路,老产品不行,换新产品;低端产品不行,换高端产品;低端产品加工制造行业不行,换高端产品加工制造行业。核心就是不断换产业,其实是换行业(敲黑板,一定注意“产业”和“行业”的区别)。

坦率地说,这条思路,误导了不少人。什么是“腾笼换鸟”?总的思路就是,土地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总量就这么一点,低端产业占据了,高端产业就进不来,传统产业占据了,新兴产业就进不来了,因此要把老“鸟”(行业)腾出去,换成新“鸟”(行业)。

于是,全国各地出了很多政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用新动能替代老动能,甚至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关闭低端的传统制造行业,希望能够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端的、新兴的产业(其实还是行业)。

这种经济转型的思路,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行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放弃一些老的行业,发展一些新的行业,让新的行业来引领整个经济的发展。

不会简单地批评这种政策,简单地否定这种思路,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动机也是好的,只是想问,效果如何?

相信凡是有从事实体经济经验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都会发现,十几年来,凡是放弃老的行业,重启炉灶,去搞一个新的行业,投资的效果,企业发展的效果,往往并不很理想,差强人意。甚至会出现,把在老的行业所赚的钱,砸到了新的行业以后,就玩完了,打了水漂了,投资再收不回来的情况。

中国人有个说法,叫不熟不做,放弃一个熟悉的行业,已经有经验的行业,到一个新的行业,重新开辟一个战场,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既然否定了行业调整的总体思路,另外的一个选择就是产业升级。也就是坚守原来从事的本行业(老本行),在所从事的行业不变的前提下,把产业的层级提高,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地升上去。

有了产业升级的思维,产业的升级换代就有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思路,先给大家一个产业升级的总体路径图,也就是现代产业的层级结构图

投资型-资本服务业 5.0

管理型-管理服务业 4.0

经营型-技术服务业 3.0

基础型-基础加工业 2.0

加工型-产品加工业 1.0

仔细分析,无论什么行业,都存在这样的产业层级结构。一定注意!是产业层级,不是行业层级,具体讲,就是行业没有变化,还是“老本行”,但是,产业结构变了,产业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了,原有行业变得更加“高大上”了。

什么是“老本行”的1.0层级?就是直接在市场上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战斗在第一线加工型企业、服务型企业。以产品打天下,用产品占领市场,主要优势就是加工优势。

根据1.0层级的思维模式,就一定会认为,把企业做好,就是把产品做好,产品好,一切都好,一切围绕产品转,是1.0思维的必然结果。

许多企业家,到目前为止,本质上还是1.0思维。做服装就是生产服装,做家电就是生产家电。总之一句话,做什么行业,就是加工什么产品,经常会提问,难道企业不是生产什么产品?谁都不生产(其实是加工)产品,我们吃(其实是消费)什么?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斩钉截铁,不容任何质疑。

前面提到过,产品分工思路和资本分工思路,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中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形成了完全不同产业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只要企业的战略定位不从1.0思维走出来,不可能找到企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突破口。

到了2.0层级的思维模式,整个思维模式,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直在强调一个重要概念,叫作为产品加工配套的基础工业。原来“老本行”中的2.0层级的企业,就是所谓的基础工业,主要提供三样东西,设备(大),零部件(小)原材料(精),为所有企业提供“小配套”。

2.0层级,其实是一个供应链(后续讨论)问题,离开了供应链的加持,任何行业都会缺乏长期、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各行各业,都需要2.0的基础工业企业来做支撑。

以服装行业为例,不再做制衣厂了,主要给整个服装行业,提供缝纫机,提供面料,甚至是提供纽扣,提供拉链,你就会在服装行业,找到一片全新的天地。把纽扣做到世界第一,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业。(特别提醒,“老本行”没有变,但企业所在的产业变了)

曾经听到一个消息(仅仅是听说),山东某家企业,把刹车片的核心技术搞定了,可以给市场提供原来需要进口的刹车片了。

想象一下,一家企业,可以给各行各业提供各种刹车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市场空间?飞机、高铁、汽车,只要有动力的产品,就需要刹车片,否则产品启动以后,就一直停不下来。

3.0层级的思维模式,比较复杂,但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技术创新。有了价值链思维,就能理解,技术创新很重要,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品牌,渠道,是技术创新的四大领域。

能够在3.0站稳脚,那就不得了了。因为,全世界最好的核心技术,是你提供的,最好的产品设计,也是你提供的,又拥有了最好的品牌,控制了有效的渠道,基本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原来,全世界各行各业,厉害的企业都是3.0的。例如,苹果公司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那就是3.0的企业。阿里巴巴的早期,只抓住了一个给整个市场提供的渠道技术,就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阿里巴巴,也是3.0定位。

3.0以后,就到了4.0层级的思维模式了。其他例子不举了,讲一讲五星级酒店,都是由谁来管理的?自我管理的五星级酒店,管理水平往往比较差。全世界厉害的五星级酒店,都是连锁的,都是统一管理的,都是由酒店管理集团统一提供标准的管理模式的。

前面谈到管理元素,特别强调两点,市场控制力和定价权。试想,没有4.0层级的思维模式,怎么可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取得市场控制力和定价权。统一管理模式,在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几年,有人喜欢搞民宿,搞农家乐,大家想象一下,民宿也好,农家乐也好,以后应该是老板娘管理的,还是管理集团管理的?你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最后就到了5.0层级的思维模式,最高等级啦!我通常喜欢把它称为是实体经济的皇冠,也就是按照现有的产业分层的思维模式,把“老本行”做到顶了,做到头了,做到极致了。原来所谓5.0层级模式,是管资本元素的,是资本服务业。

用专业化手段解决行业发展的资本形成能力和资本效率问题,是资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什么叫资本服务业?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就是资本链(后续讨论)思维,按照5.0思维,在各行各业,主要是利用的资本实力,资金实力,对各行各业进行股权投资,你们干活,他们投资,干活的赚干活的钱,投资的赚投资的钱,是新型的社会分工,这是理解资本分工的关键。

世界上厉害的企业集团,大的控股公司,就是5.0的思维。巴菲特,赚的5.0的钱,李嘉诚,赚的也是5.0的钱,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家,赚的也是5.0的钱。

想一想,国内现在最厉害的“大佬”(最近大佬日子不好过),是怎么样成为大佬的?本来都不是大佬,2000年左右,通过学习,大佬们“脑洞大开”,直接把原来从1.0赚来的钱,投到了5.0的模式,就成为大佬了。

记住,不是因为他们是大佬,才去做5.0。而是,因为做了5.0,于是,就成为大佬了。企业家如果有雄心壮志,要大展宏图,成就一番真正的大事业,建议大家,在各行各业想想5.0的思维吧!

1,2,3,4,5,一级,一级升上去,这就是产业升级的思路。千万不要离开“老本行”,坚守“老本行”,在“老本行”中间,不断改变企业的基本定位,慢慢走,甚至是慢慢爬,不怕速度慢,只要方向对,总有一天能上一级。

“老本行”隐藏着新产业,行业不变,产业变,就是以后做好企业的基本思路。当然,各行各业的企业,按照这种产业升级的思路走,不可能1.0-5.0都做,全部通吃,只能坚持做某一层级,做某一层级的多了,一个新的产业就形成了。

好比有一首歌,《蜗牛和黄鹂鸟》,你就是一个蜗牛,只要慢慢往上爬,总有一天可以爬到顶的。只可惜,有的人,老是在各行各业跳来跳去,跳到最后,哪一行都没做好。

不再用生产什么产品来对产业分类,而是用提供什么层级的资本来给产业分类,就是昨天谈的产业发展的根基和基本逻辑路径。产业发展要从“腾笼换鸟”做起,还是升级换代做起?想一想吧,你能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和升级换代做些什么?

要点:

投资型-资本服务业 5.0

管理型-管理服务业 4.0

经营型-技术服务业 3.0

基础型-基础加工业 2.0

加工型-产品加工业 1.0

现代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

建立了现代产业的基本框架结构以后,需要深入分析如何进行实际的产业投资,让投资落地,成为推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对产业进行投资就是把所积累的社会财富转化为可以创造价值的各类资本(三类九种)的过程。简言之,投资就是一个产业资本的形成过程。

现在,我们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投资过程的原始出发点是什么?具体讲,就是投资过程的原始出发点到底是“投”还是“创”?

在自然经济阶段,甚至在传统制造业阶段,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在资本分工形成之前,自然经济的传统行业中各类企业,包括工业化初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都是“投”“创”不分的,“投”的同时,就开始 “创”,又“投”又 “创”,“投” “创”结合,当时,没有必要区分谁是投资者?谁是创造者?

但是,到了现在,除了落后经济体,除了最不发达国家,除了低收入国家,依然保持传统的经济体系,保持传统的投资模式以外。世界其它国家,包含中国,都进入了现代经济体系。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告别了传统的自然经济阶段,甚至离别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运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

针对中国经济和产业投资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前面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三条主线,分析了价值投资就是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分析了现代化大生产和产业结构,分析了大生产和小资本的矛盾,分析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分析了产生收入的资本基础,分析了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所有的这些分析,就是为了说明,不能再用“传统”的经济思维、产业思维、资本思维来分析经济问题。因为“传统”的经济思维、产业思维、资本思维,已经不能适应脱离传统经济结构,逐步加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后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只要用“传统”的经济思维、产业思维、资本思维分析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不能客观反映经济体系的实际情况。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投” 和“创”是分离的,也就是,“投”是“投”, “创”是“创”,“投”和“创”再也不是混在一起的。

依此,客观区分投资过程的原始出发点究竟是“投”还是“创”?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产业投资的实际过程看,现代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大概可以用十二个字描述:钱找人;人做事;事生利;利分享。具体图示如下:

副业的作用,副业_意思?

第一环节是“钱找人”。“钱找人”三个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投资过程的原始出发点是“投”,不是“创”。在资本分工的前提条件下,出钱的投资者是现代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中最早启动者,出钱投资是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中第一环节。

客观分析,在1980年代“新经济”时代之前,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的第一环节并不是“钱找人”,主要还是“人找钱”。

“钱找人”和“人找钱”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找钱”的基本特征是先有企业,然后才出现企业融资行为;而“钱找人”,是先有创业资本对产业进行投资,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企业,呈现出先有融资,后有企业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硅谷模式”、“信息革命”改变了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从传统产业投资的先“创”后“投”演变为先“投”后“创”。

投资界经常讲的产业的创投活动,其实是产业的投创活动,因为本质上是先“投”后“创”。

本人授课时,经常背一个顺口溜:新浪、搜狐、网易;百度、阿里、腾讯;分众传媒、聚众传媒;58同城、滴滴、快滴;摩拜、饿了么、美团;and and…… 。

这个“顺口溜”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新经济”业态是“钱找人”的结果,而不再是“人找钱”的模式。

理解了“钱找人”,接着分析第二个环节“人做事”,在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分析中,我们谈到过人力资源的作用。所谓“人做事”,也就是“创”,就是指企业内所有的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的过程。

这里,特别强调两点。

首先,必须注意,在现代“新经济”产业和其它行业中,单纯领工资打工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业团队”,成为团队成员,其主要特征是团队成员的收入开始与业绩、利润挂钩,甚至拥有企业的股权。

如果没有加入“创业团队”,就是单纯领工资打工,事实上相当于“打零工”,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打零工”的收入会越来越低,日子越来越难过。

其次,现代产业对简单劳动、一般劳动、重复劳动的需求不断下降,只具有简单劳动、一般劳动、重复劳动能力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差,收入不断下降(相对)。

对从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等创造性劳动的需求不断提高,只要具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等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本质上是创造者)供不应求,往往有条件成为“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骨干成员,收入越来越高。

简言之,“人做事”是团队做事,不是个人做事;普通劳动价值下降,创造性劳动价值提升。

第三个环节是“事生利”。创造价值是投资活动的基本使命,“事生利”就是强调,现代产业投资必须是有价值的投资、有效率的投资,可以生利就是可以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的创造价值能力下降,投资的有效性下降,不再具有投资价值,从有价值的投资变为无价值投资。

自然经济阶段的大多数主导性产业,甚至包括传统制造业,投资价值在不断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产业结构中更高层级的企业替代,形成所谓的“产业迭代”。

第二,价值投资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前面已经提到在资本链分工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上对产业进行市场化投资,可以化解传统产业资本投资不可能化解的非系统性风险,通过金融体系对产业进行投资逐渐成为投资主流。

投资有效性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在产业内投资,能够战胜同行不再是有效投资和投资成功的标准,只有在产业投资中战胜一般金融投资者(后续讨论)才是有效投资和投资成功的标准。

总而言之,一些传统产业的投资不再是价值投资,更多产业层级更高的新兴产业投资才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同时,价值投資的标准不再由产业决定,而是由金融市场(虚拟经济)决定,是真正理解“事生利”的关键。

现代产业投资的循环体系的最后环节自然是“利分享”,从最初的“钱找人”出发,到“人做事”,然后是“事生利”,这里需要强调几个要点。

第一,“钱找人”本质上是一个由产业投资者出钱投资的过程,由谁出钱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人出了钱,既然有人出了钱,就不能白白出钱,投资者需要获得的出钱投资的回报。

第二,“人做事”本质上是一个由产业创造者(也就是参与创造价值所有的人)出力投资(特别不用创业的概念,因为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资本投入)的过程,由谁出力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人出了力,既然有人出了力,就不能白白出力,需要获得的出力投资的回报。

第三,“事生利”就是强调,无论是出钱还是出力,都必须遵循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只能进行有效的投资。因为只有有效的价值投资,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进行无效投资是违背经济学基本原则的。

至此,“利分享”就非常容易解释,有人出钱投资,分享价值投资收益中所产生的出钱投资的收益部分;有人出力投资,分享投资收益中出力的创造价值收益。

分享就是合理分配收益,谁也不能侵占其他人的收益,出钱的投资者不能侵占出力的创造者的收益;同理,出力的创造者也不能侵占出钱的投资者的收益,这就是“利分享”的基本原理和内涵。

要点:

1.钱找人,出钱投资,投资者。

2.人做事,出力投资,创造者。

3.事生利,价值投资原理。

4.利分享,合理分配原理。

经济列车的动能和乘客

每个人从一个时代走过,就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在思想上刻下了时代的烙印,挥也挥不去。

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而言,最深刻的“时代烙印”主要来源于两个,几千年农业社会留下的农业文化的影响,几十年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都想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但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旧思想、旧思维、旧思路就出来了,躲也躲不了。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那时起,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国从此开启了全面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社会从农业时代走进了工业时代。

时代变了,思想就要变,时代变了,思想不变,就一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脚步,“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一直觉得处处难受、时时别扭、事事不习惯。到底是时代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也许,某一天,“那个时代”又回来了,你也只能适应回来了的“那个时代”,这就是“时代一粒灰,压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的意思。和谁作对都行,但不要和时代作对,除了改天换地的大人物,普通百姓赢不了时代,和时代作对的人,大概率会输给时代。

在工业时代最可怕的就是依然用传统的农业文化、计划经济思维思考问题,因为时代变了,不再是农业社会、计划经济年代了。本人经常说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思想”,生活穷,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来改变;思想穷,那是无药可救的!

什么是工业时代的本质?那就是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在投资引领下,形成现代产业结构,提高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不断重复,已经类似“祥林嫂”了)的能力,以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老百姓的各种需求的过程。简而言之,也就是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什么是发展?似乎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谁不想发展呢?大道至简,复杂问题简单化 ,就能找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从高铁谈起,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慢,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绩斐然,其中高铁可以作为一种标志,用时髦的语言,高铁可以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这里,我们自然不会谈铁路建设,而是通过高铁讨论经济发展的本质。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高铁会比原先的动车跑得快?动车又比早先的绿皮车跑得快呢?答案简单明了,就是因为列车的动能增加了,乘客并没有增加,所以列车速度就起来了。

简单总结,动能增加、乘客减少,列车速度增加,越跑越快;动能减少、乘客增加,列车速度降低,越跑越满。

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原来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就在这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好比一列火车,火车开得快还是开得慢,只有两个因素决定:动力和乘客。

世界上的道路千万条,需要我们去选择。选对了,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选错了,自然就误入歧途,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

归根结底,所有经济问题的基本选择就两项,是选择投资还是选择消费?

选择投资,就是用积累的社会财富进行投资,形成资本,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用产业创造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投资就是经济列车的动能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不是“假大空”,不是高喊“口号”,不是堆积“豪华排比句”。“初心”和“使命”就是加快速度发展经济,增加经济列车动能,把列车开得又快又稳。

而加快速度发展经济,增加经济列车动能,把列车开得又快又稳的第一初始条件就是加快、加大投资!

另一种选择,就是选择消费,就是用手里的货币去消费,消费当然有无数的好处,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有了消费,就有可能过上好日子。

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消费的前提条件是首先必须已经获得了收入。经济学里,有两个普通人(特别是没有经济思维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第一个是“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第二个是“需要”,不一定有支付能力。任何正常的社会,正常的人,都明白这个显而易见的的道理,只能满足“需求”,不能满足没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如果一个国家在没有投资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使物价越来越高,一般消费行为,其实是搭车当乘客

原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由投资和资本形成能力决定的,形成资本越多,投资活动越旺盛,产生的收入就越高,生产力就越发达。只要没有资本形成,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也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的国家,一定是一个穷国家、低收入的经济落后国家。

经济学基本原理就是如此简单,世界上许多问题,原来都是很简单的,只是人们把这些问题想的复杂了,搞的复杂了,“搞复杂”也是一些人的生存之道、赚大钱的诀窍(别忘了什么是专家?某些专家的任务,就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所有其它的小问题都不重要,一个国家只要不选择投资,就不可能产生收入。选择什么的投资形式是可以讨论的,而要投资是必须的,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只要不投资,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收入,全国上下吃什么?

同样道理,一个人一辈子只要不选择投资,只是在别人投资的平台上打工,只是参与消费活动,其实就是在经济列车上当乘客,如果全国人民都选择当乘客,中国经济列车是会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是需要奋斗的,幸福的人生也应该是奋斗的人生。但是,什么是奋斗?是选择投资还是选择消费?也许选择投资才是真正意义的奋斗,选择消费并不是奋斗。如果大家都选择消费,选择“当乘客”,用句老话,那是会“坐吃山空”的。少数人“坐吃山空”,还有别人养着,全国人民都“坐吃山空”,会把自己“吃空”的。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靠消费来拉动经济,不可能通过消费这架“马车”来实现真正意义(不是名义上的)的经济发展,因为消费活动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收入。

在没有收入的前提条件下,消费活动越旺盛,物价就越高,物价高到最后,社会是要崩溃的!委内瑞拉、津巴布韦产生的问题,国民党被赶到台湾去,除了表面上的政治和军事等原因之外,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其实是共同的,那就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就像埋在地下的一颗地雷,哪一天踩着了,就爆炸了,就玩完了。

套用哈姆雷特的语言“投资还是消费,那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回答错了,就大家一起“玩完了”。

一个国家两条路,投资导向之路,投资产生收入,好比是经济列车的动能;消费导向之路,消费推动物价,好比是经济列车的乘客。

两股力量相互较量,谁战胜谁?结果截然不同。投资战胜消费,这个国家日子就越来越好过,经济不断发展;反之,消费战胜了投资,这个国家就不断走下坡路,走下坡路走到最后,就一定会崩溃的。

分析观察宏观经济形势,要养成锐利的眼光,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表象。什么大消费呀,新消费呀,消费升级呀!老基建啊,新基建啊,越谈越糊涂。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事件越关注,可能越看不清经济形势,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体系中最本质的经济活动就两个,一个是投资,另外一个是消费,看清了投资,看清了消费,你就掌握了最简单的经济学。

建议朋友们,学习经济学,就学最简单的经济学,用资本创造价值、创造收入、创造财富,其它都是浮云。好好学习投资,不管是选择出钱投资,还是选择出力投资,这才是绝招,才是葵花宝典,才是秘籍,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

大道理容易讲,要落地不容易,王阳明先生说,凡事要在“事上磨”,事到临头,选择不容易,亲爱的朋友们,投资还是消费,你选择了什么?

要点:

1.投资,注入,动能,创造价值。

2.消费,泄漏,乘客,消耗价值。

本文作者:傅连康院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liuo.com/3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