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也是头条#题记:前不久,应广西体专体育经济管理学院邀请,给100多名学生做了题为《浅议视频时代的文本力量》的讲座。课后,不少同学咨询我讲座中提到一些书籍名称,还有一些演讲中的观点。我有个习惯,比较重要的讲座,可以没有PPT,但都会大纲写出来。而且讲的时候,基本不会读稿,只把讲稿当提纲,防止中途讲嗨了偏题或忘记重要知识点。但这个习惯,却让我讲座后有的放矢,在平台发出来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探讨,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本文4000多字,读完大约10分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沉迷短视频平台,在上面看了无数3分钟解读一部电影。短短几分钟,小美和大壮的故事,总是让我热血沸腾。但是,几秒钟之后,拇指一动,又被二丫和老王的故事吸引了。本来说刷半个小时就睡觉的,但是手机不砸在脸上,你根本不会停止。
这几年,我看了无数的3分钟电影,但是回过头来想,真的一部有印象的都没有。少数几部,例如《永不放弃》,讲一个智障销售员的逆袭之路的,还是我看了完整的电影后,才印象深刻的。
有一次打车的经历,让我对于视频时代的反思,达到了顶峰。这个师傅全程暴力开车,像个斗鸡一样,经常变道加塞,自己加塞成功,就沾沾自喜,别人插在了他的前面,他就骂骂咧咧。
中途,等待红绿灯的空档,他马上打开手机的短视频看个十几或者几十秒。我瞄了一下,大多数都是特别极端、暴躁的情绪发泄类毒鸡汤。大概的感觉,就是我把他全程的表现拍下来,估计能剪好几条类似的视频了。
之前,我听过“信息茧房”,就是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如今短视频平台这种上瘾设计的信息流模式,就是典型的信息茧房。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特别顺意的舒适的虚拟世界里。
这些转眼就忘的信息,这些上瘾的短视频,这些操纵我们情绪的内容,让我感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被处心积虑地摆布来摆布去。
而相反的,我又想起了我读过的那些书,那些曾经的文字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给我的精神力量,高中时看《平凡的世界》给我带来的人生转折式的启发。以及今年看的几本书《悉达多》、《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禅与摩托车维修指南》、《纳瓦尔宝典》等书籍,给我带来的认知飞跃。
所以,今天就以视频时代的文本力量,来跟年轻人们谈谈,如何在这个时代,更好地与信息共处,获得应该属于年轻人的力量。
1、视频化时代,人变成了消极的观察者和被动接受者;

视频的优势是形象、具体,劣势是太形象具体了,留给你想象的空间就会特别的少。特别是现在的短视频,基本是像洪水一样往你的脑子里灌,让你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
而且,现在的大数据推荐,你越喜欢什么,就死命给你推荐什么。有一句话叫,大数据比你还了解你。我很讨厌这句话,因为你仔细想一想,大数据并不了解你,而是他了解人性的弱点。动脑思考,是一件特别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消耗的能量高达整个身体的20%-25%。我们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人类一思考,肚子咕咕叫,因为思考问题消耗的能量太大了。
正是因为这个机制,让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惰性,就是差不多就行了。如果不是经过专业训练,很难沉下心来做深度思考。大家想一想,你们刷视频、玩游戏,有多少时间是深度思考的呢?
另外,所谓的大数据比你妈还懂你。更是一个硬生生灌输进来的说法。你看大数据给你推荐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人类共同的低级趣味,那些生理刺激,只要你是一个作为动物的人,谁能拒绝的了呢?除非你有做过相应的认知训练,你才会有一点点理性觉察。
我们阅读文字,尚有想象力和主动选择的空间,但是视频几乎剥夺了我们的选择权,我们成了被动的观察者和接受者。
2、视频关键词搜索,难以搜索出精准结果,认知效率太低;
你们有尝试过,去搜索视频内容吗?我试过,但是除了教人做菜的视频,稍微有点用以外,其他的搜索基本失败。有时候,让人恼火的是,你刷了半天乱七八糟的视频了,才想起来,哦,我原来是要查资料的。
跟文本搜索的精准呈现相比,视频的搜索难度太大了,因为它的信息都是包含在音视频信息中,难以准确找出。而且即便你能搜到一条相关联的视频,但是你要拉着进度条找你所要的内容,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这就导致了,通过视频去拓宽你认知的效率,大大降低了。也许将来AI能帮我们更精准搜索视频信息,但现在看来,确实还很初级。
3、想出爆款就要迎合算法,复制、抄袭成风,遏制创意和原创的良性发展;
大家现在去看视频,是不是发现重复内容特别多?同一个内容,换个人、换个场景,又给你演绎一遍,是不是觉得特别浪费时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现在视频的衡量标准,非常的单一,就是看你的流量如何。内容如何管你那么多,就看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这就导致了,大家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
据我所知,一些新媒体公司,起号的手段简单粗暴,根本不搞什么原创,搜索前五条爆款,抄袭、翻拍、模仿,大家想一想,这样操作,内容还能看吗?
正是基于此,现在很多人彰显自己自制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没有卸载短视频APP。
4、短视频相较于图文创作门槛低,体量大,难以做精准抄袭审查;
我做自媒体这么多年,发现文字的原创保护越来越成熟,就像我们要写论文,专门有个查重复网站一样,人为造假、抄袭的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短视频,创作的门槛低,目前真的难以做到精准的抄袭审查。所以,现在视频网上的信息都是良莠不齐的状态。
5、视频内容更易于形成圈层化,受众困于信息茧房,独立思考空间被压缩;

前几天,跟一帮朋友聊天,一个朋友提出,说南宁现在某个餐饮店特别火。其他几位一脸懵,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位朋友就急了,说我刷短视频平台,刷几条就跳出来,刷几条就跳出来,而且不是广告的那种哦。
其他朋友笑了,那是你的短视频平台,我们的上面没有。这位朋友反问,难道我装了个假APP吗?其他朋友解释,因为每个人的标签不一样,所以推送的内容不一样。吃货就推美食多,颜控就推小姐姐小帅哥多,一切都是根据你的喜好而来,每个人都活在算法给你打造的信息孤岛上面。
大家知道“奶头乐理论”吗?上世纪90年代,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提出,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加剧,世界上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短视频)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听到这个理论,大家是不是后背发凉?你是不是不愿意成为那80%的无用阶级?但是,当你沉迷于短视频和游戏中不能自拔时,你已经基本是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老牌世界强国本想给全世界生产奶头乐,但现在看来他们想多了,现在我们自己先冲自己下手了。
6、文本带来的想象空间,产生“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要说的是,那是莎翁他没玩过短视频平台,也没有看过电视剧。
视频都是具体的,是什么,就给你呈现什么。但是文本就不是,比如书上讲到有一只猫,在不同人的想象中,那只猫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把看到的文字,翻译成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是会结合他以往的经历、经验,从而有很大的不同。
在医疗、法律、新闻等事实为主导的领域,当然越具体越好,但是在文学、艺术等想象力领域,还是要给我们的头脑留白,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才是根本。
7、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改编于经过时间验证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等;
文本的力量,在于它的传播,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视频,如果没有电,没有电视、手机这些终端,你是无法观看的。
回顾一下历史,大家就知道,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先将过去的经典,用新技术进行呈现。比如,当我们的影视转化能力起来的时候,四大名著就率先被拍成了电视剧。
而且现代的很多经典剧集,也是文本先行,比如《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原著叫《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等。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个经济问题,穷困的JK罗琳在咖啡馆里,构思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时候,只要她自己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是一个极低成本的创作过程。
但是拍成电影,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哈利波特》一至七部一共成本为11.7亿美元,票房78亿美元。这样看来,文本的最大力量,就在于特别经济实惠,单人可以操作,并且投入较少,就能凭作者的大脑构建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而要用资本和技术还原出来,则工程量浩大。
我之前经常提到的《太平洋大逃杀》,一个记者跟进了十来天,写出一个1.4万字的特稿来,最后卖了100万影视改编版权,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个价格,在电影工业里,估计也就能搞点简单的道具回来。
8、文本能力是视频化的基础,视频是文本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两者相互依存。

最近,我发了几个视频,引来不少妈妈粉,就是我老妈的朋友点赞关注了我。我玩博客、微博、公众号十几年了,第一次感受到老年网民的蓬勃求知欲。去年,我头条号有一个作品爆了,查看了后台数据,发现89%的男性关注,而且这里面有60%的读者年龄在50岁以上。我戏称自己是中老年大叔的爱豆。
大家思考一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先给大家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数据,目前全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约为2.18亿,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约为15.44%。
10多年前,我是微博大V的时候,中国手机网民的总数大概4亿。但是今天呢?你看大街上,有几个人拿着老人机?清一色的都是智能手机,每个人都有微信,我们的网民数几乎就等于人口总数,3倍多的增幅。
这些大量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哪一种信息,他们最能看的懂呢?那就是视频,你把写的文章,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再发一遍视频,阅读、浏览量绝对是十倍。我最近发了几个视频和文章,比例基本就是这样的。
这说明了什么?视频认知门槛低,是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有人可能不识字,可能有阅读障碍,但是你说他听,还是可以听懂的。
9、文本的力量,未来会在超验的想象领域大放光彩,视频则紧随其后。就如《三体》早就写出来了,但它的视频化则受限于当下的科技能力,会滞后一些。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我看了超过十遍,每次都能获得巨大的力量。今年,我看完了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我感觉电影基本就是小说的还原,画面、场景、对白都一样。
后来,我又读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写作这回事》,我终于知道,为何他基本上写一本书,就火一本,而且基本上都能拍成电影。因为他就是按照电影的画面感去写的。
我们可以看看时下最火的《三体》,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至今,一直说拍,但还是没拍出来。
10、结论:文本是视频的先导,视频是文本的普及,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总结,我这篇演讲,并不是让大家只重视文本。而是告诉大家这里面的逻辑,不要被社会上一股脑地吹视频时代来了,而不去积累,从而变得浅薄。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如果学传播学,应该好好留意一下。500年前,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了2000本圣经,却发放不出去。但是此后一两百年,都是市民小说、小黄书的天下,为啥呢?因为识字率跟不上来啊。
所以,目前还是视频的初级阶段,将来高级阶段,资本、团队、资源会倾向于谁呢?就是某一个领域有突出才能的。而我们的学生,今天不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拍段子上,而应该苦练文本的基本功,用文本的力量去撬动未来。这也是最经济和最可行的路线,所以年轻人多去图书馆,少刷视频和玩游戏,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大事情,一定不能忽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liuo.com/2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