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文常用的视觉形式有三种:第一人称限制视觉,第三人称限制视觉,第三人称全知视觉。
用什么视觉讲故事,要根据题材而定。
小说写作呈现形式是“我写,你看”,涉及人物比较多,故事线比较长,可以大开脑洞,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觉。
自媒体故事的呈现形式是“我讲,你听”,一篇故事就三个人物,一条故事线,可以根据题材决定用哪种视觉。
故事文一旦出现视觉混乱或者视觉跳脱,整篇文章扑街了。那么,怎么才能把控好人物视觉呢?
这篇文章我用理论+案例的方法,让你看完秒懂。

01 第一人称限制视觉。
以“我”的视角讲故事,一个镜头跟到底。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情感比较细腻,人物内心冲突、心理活动、情感情绪变化容易把控,可以从细节上写出来真实感。
缺点是不可以大开脑洞,不能太离奇。
一般婚姻情感故事、家长里短的故事,会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觉。
比如下面这段话,写“我”听到心上人跟别人结婚的消息。
心会碎吗?会。
彩虹一句话落地,我听见自己的心裂帛声声,一寸一寸坠了下去,耳朵边重复回响着一句话“他结婚了他结婚了……”
他怎么能就这么结婚呢?
无边的悲伤就像个巨大的黑洞,一下一下把我淹没。
这段话就是以“我”为视觉,讲述我身上发生的故事,可以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

02 第三人称限制视觉。
以“主角”为视角推进剧情,镜头一直跟着主角走。
这种形式跟第一人称限制视觉类似,也是通过主角人物之口讲故事,优点是细节容易把控,可以展现主角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缺点是不能大开脑洞,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
有时候故事选题比较虐,比如你要写一个风尘女子的故事,或者人物结局特别悲惨,作者不想代入“我”的角色,会选择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觉。

比如下面这段话,写的是一段婚外情。
一开始,月月就明白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都是成年人,如果还拿爱情说事儿,显然是掩耳盗铃,程浩40多岁,一身事业有成的沉稳劲儿,怎么可能没有家庭呢?
但月月还是没有拒绝。
一方面是月月尴尬的处境。男人带着有妇之夫私奔,月月头顶一大片呼尔贝伦大草原,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戳戳。
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亏空。月月才32岁,白天忙起来还好,到了晚上,那颗骚动的荷尔蒙在身体里到处乱撞,实在无处安放。
程浩算得上理想的床伴儿。有点身份的人,做事会比较顾忌,月月虽然跟程浩上了床,但脸面还是要的,而程浩的谨小慎微,也让月月有安全感。
所以,心照不宣,两人只争朝夕不问前程。
程浩也确实满足了月月对于男人的期待。一米八的程浩,重叠在月月一米七的身高上,严丝合缝,完美契合。
就这样一睡就是三年,竟也睡出了一点真情实意,渐渐地,月月不再满足于做个完美小情人了。
她想跟程浩搏一个未来,但是她也明白,程浩从未打算给她什么未来。
思前想后,月月决定先斩后奏,去城里找程浩。
这段话就是第三人称限制视觉,以月月为视觉讲述月月身上发生的故事。
第一人称限制视觉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觉,就记住一句话:镜头跟着一个人物走,用她的眼睛看,用她的嘴巴讲,用她的心去想,一个镜头跟到底。

03 第三人称全知视觉。
第三人称全知视觉,只有一个视觉,就是讲述者。
讲述者就像个旁观者,知道所有的事情,不需要进入其他人物的视角,他只是“选择”在什么时候讲述关于哪个人的信息。
如果你的镜头在每个人物身上切换,以不同的人物视觉讲故事,那就是视觉跳脱。
我们同学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第三人称讲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限制视觉和全知视觉混在一起,甚至出现上帝视觉。这肯定是不允许的。
我给一段话:
月月受不了了(通用),催催催,天天就是催婚,简直烦死了(限制:烦死了是人物本身的视觉)!
她的脸颊微微发红,轻叹一口气,要是程浩能调过来工作就好了,可以一下子堵上妈妈的嘴(全知: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脸红,讲述者可以)。
在她身后,爸爸踢踏着拖鞋的声音响起来(全知:身后的声音如何确定是爸爸?只有讲述者可以知道)。
月月吓了一跳,转身看向爸爸(限制),他正盯着她的手看,月月有点紧张,她的手里攥着一本户口本,都没意识到自己快把它拧断了(全知:拧断了也是讲述者才能看到)。
爸爸知道了我的计划,他肯定会告诉妈妈的,该怎么办呢?(上帝视觉:你怎么知道爸爸怎么想怎么做)
上面这段话,就属于视觉混乱,还有跳脱。
大家琢磨一下。

我的建议:
懂理论是一回事儿,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儿。
知道了正确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写起来,至少你的故事出现视觉跳脱或者混乱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去修改,记住换个位置说话就对了。
初期写作,建议采用限制视觉讲故事,这样就不会乱了。
可以第一人称,可以第三人称,全部用“限制视觉”,镜头一直跟着主角走,用她的视角推进故事,一个镜头跟到底。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留言给我,你的问题可能就是明天分享的主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liuo.com/25155.html